广州港口航运协会

guang zhou gang kou hang yun xie hui

行业资讯

标准能替代法律?这篇文章说透了它的可能与边界
来源:标准圈 | 作者:标准圈 | 发布时间: 2025-06-17 | 6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英国的汽车维修行业,曾长期因服务不规范被消费者频繁投诉。消费者委员会原本打算推动立法整治,结果英国标准协会(BSI)出台了一项名为“PAS 80”的汽车维修技术服务标准,通过“风筝认证”让行业主动合规,最终消费者委员会直接放弃了立法计划——这就是“标准替代法律”的现实案例。

标准,这个常被视作“技术规范”的存在,为何能在某些领域替代法律发挥作用?它的边界又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趣又重要的话题。


一、标准凭什么能“替代法律”?

关键在于它有一套“自给自足”的闭环体系。

简单来说,标准化活动包含三个核心环节: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监督标准


制定标准: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由多方(生产者、消费者、专家等)协商一致确定的“可证实”要求。比如食品安全标准会明确“微生物限量”,并配套具体的检验方法,确保要求能被验证。


实施标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法律引用(比如强制标准)、合同约定(买卖双方在合同中写明按某标准执行)、合格评定(第三方认证,比如常见的“绿色食品认证”“3C认证”)。其中,合格评定是标准化的“自循环”利器:企业想获得认证标志(如英国的“风筝标志”),就必须符合标准;消费者看到认证标志,就信任产品合规。


监督标准:从标准制定到实施,全程有规则约束。比如标准需要定期复审,确保技术要求与时俱进;认证机构需被认可,保证评定的公正性。

这套体系像极了“立法-执法-司法”的法治闭环,当标准覆盖的领域与法律规范的对象重叠时(比如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通过这套闭环运行,就能达到和法律治理类似的效果。


二、标准替代法律的“两大优势”

标准能被广泛接受,甚至在某些场景比法律更高效,核心靠两点:效率与权威性


1. 效率:从企业到社会的“全面经济”


对企业来说,标准化能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比如统一零件尺寸,能减少库存、提高互换性;通过认证标志进入市场,能快速建立消费者信任。对社会来说,标准化能简化交易规则,避免重复争议。比如买家电时看“能效等级”(国家标准),不用反复和商家扯皮性能,直接看标志就能做选择——这就是标准化带来的“全社会效率提升”。


2. 权威性:科学、共识与独立的“三重背书”


科学:标准是专家团队基于最新科技和实践经验制定的,比如电动车安全标准会考虑电池技术、碰撞测试等前沿研究。

共识:标准制定遵循“一致同意原则”,生产者、消费者、监管方等利益相关方都会参与讨论,最终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独立:制定标准和做认证的机构(如BSI、我国的认证中心)通常独立于生产和消费环节,第三方的身份让结果更可信。

有了这两点,标准自然能被社会广泛认同,甚至在某些领域比法律更“好使”——法律是原则性规定(比如“经营者需保障消费者安全”),而标准是具体的“技术指标”(比如“电动车电池温度需≤60℃”),更易操作。


三、但标准替代法律,有个“硬边界”

虽然标准能在很多场景发挥类似法律的作用,但它绝不是法律的“替代品”,更无法“取代法治”。


1. 标准的运行,必须依赖法治环境
标准化活动本身需要法律规范。比如我国有《标准化法》《认证认可条例》,明确标准怎么制定、谁能做认证、违规怎么处理。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标准的制定可能混乱(比如企业乱标“优质产品”),实施也缺乏保障(认证机构可能弄虚作假),连基本功能都发挥不了,更别提替代法律了。


2. 标准的效力,最终由法律“兜底”
标准本身没有强制力。企业可以选择不遵守标准(比如不申请认证),最多是产品没认证标志、失去市场信任,但不会直接违法。只有当标准被法律“引用”(比如《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必须符合安全标准”),遵守标准才成为法定义务——违反标准=违反法律,这时候标准才能真正“替代法律”发挥约束作用。


3. 标准解决不了“权利义务”的根本问题
法律的核心是“定分止争”:明确谁该做什么、不做要担什么责任。而标准是“技术指南”:告诉大家“怎么做是对的”。比如法律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安全的商品”,标准则具体说“商品的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1mg/m³”。但如果商家卖了甲醛超标的商品,法律要解决的是“商家该赔多少”“是否要罚款”,这些标准管不了——最终还得靠法律来裁判。

结语:标准是法治的“好搭档”,不是“对手”

回到开头的案例,英国汽车维修行业的问题,标准之所以能“替代法律”,本质是在法治框架下(有规范的认证体系、消费者信任法律对认证的保护),通过标准化的高效、科学、共识优势,更快捷地解决了问题。


今天,标准早已从工业领域延伸到乡村建设(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政务服务(如《政府服务中心运行规范》)、甚至法律服务(如《全国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它不是法律的“对手”,而是法治的“好搭档”——用技术化、可操作的方式,让法律的原则落地更高效。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需要更重视标准的作用:让标准成为法治的“技术底座”,让法律成为标准的“权威保障”。毕竟,无论是“标准替代法律”还是“法律支持标准”,最终目标都是同一个——建设更有序、更美好的社会。

 

来源:标准圈

(本文整理自柳经纬教授《论标准替代法律的可能及限度》,原载《比较法研究》2020年第6期)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海员路97号外运大楼601、604房


电话:020-83040743

          020-83705629


传真:020-83040241

邮箱:info@gpssa.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