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口航运协会

guang zhou gang kou hang yun xie hui

行业资讯

航运脱碳背景下上海港绿醇加注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与优化建议
来源:世界海运 | 作者:世界海运 | 发布时间: 2025-08-26 | 46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要:聚焦上海港绿醇加注服务中心建设,系统剖析其在资源供应、加注服务、产业生态、政策法规及国际合作等领域面临的挑战,如本地资源开发滞后、跨区域协同不足、基础设施改造缓慢、标准体系缺失、产业链协同机制薄弱以及国际认证依赖等。针对上述困境,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构建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协同机制,完善储运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产业链利益共享,优化政策激励与金融支持体系,推进本土化认证标准建设并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通过多维度协同创新与制度突破,可有效推动上海港绿醇产业发展,为我国航运业低碳转型提供实践路径与经验借鉴,助力提升全球绿色航运竞争优势。

关键词:航运脱碳;绿醇;加注服务;绿色航运;上海港

        一、引言

       为实现《巴黎协定》及国际海事组织 ( IMO ) 提出的2050年航运业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推进国家“双碳”战略,船用绿色能源应用与燃料供应能力建设成为航运业脱碳转型的关键[1]。作为全球贸易运输的重要载体,航运业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而港口在航运脱碳进程中身兼“绿能补给者”与“转型助推者”双重角色,其吞吐量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球供应链参与度的重要指标。《202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 150.63万标准箱,已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因此上海港的绿色转型将对全球航运业产生示范效应。2024年4月10日,航运企业马士基在上海洋山港完成绿醇船-船同步加注作业,使上海港成为国内首个实现该业务的港口[2]。这一实践不仅是上海港绿色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也折射出全球航运业对绿色替代燃料的迫切需求与积极探索。

       当前,全球航运业正大力推进绿色替代燃料应用。在多种替代能源选项中,绿醇凭借显著的环境效益与安全性脱颖而出:生命周期评估 ( LCA ) 数据显示,相比传统燃料,绿醇温室气体排放量可降低达95%。同时,作为常温液体燃料,相比LNG、绿氨、绿氢燃料,绿醇在制备、储存、运输与加注环节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被视为远洋航运脱碳的优选燃料[3],其燃料船舶亦成为船东绿色转型的主要选择之一[4]。而港口绿色转型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在推进脱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各方对于成本、收益和责任的分配难以达成一致;其次,脱碳技术推广面临成本高昂以及融资难的双重阻碍[5];最后,绿醇储运及加注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如港口的储罐、加注站、加注船等设施布局不足,规划、审批、建设、验收的标准化流程尚未建立,制约了绿醇的推广与应用[6]

       上海港绿醇加注服务体系建设既是践行航运脱碳承诺、积极利用新机遇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布局,也是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巩固世界级航运枢纽地位的重要举措。然而,与日俱增的绿醇加注需求也凸显出上海港能源供应滞后于需求、加注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本文以上海港为研究对象,剖析大型枢纽港在绿醇加注服务中心建设中的现实困难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全球港口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二、上海港建设绿醇加注服务中心的难点剖析

        ( 一 ) 资源供应体系:结构性短板与协同困境

        1.本地生产原料供给与生产能力滞后

       在原料收集环节,自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全面推行干湿垃圾分类制度,但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标准化建设滞后,针对其转化为生物质原料的相关标准尚未制定,加之成本较高、产品安全性评估体系缺失,导致湿垃圾收储体系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此外,本地农林废弃物原料存在分布零散、收集半径长且专业化预处理设施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原料供应的不稳定性。在绿醇生产环节,其制备主要依赖绿电制氢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但受限于本地绿电消纳能力,需跨区域调配电力资源,不仅增加了供应链的复杂度,也导致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7]

        2.本地产能缺口与跨区域协同瓶颈并存

       上海本地绿醇产能远不能满足航运业需求。挪威船级社 ( DNV ) 预测,至2030年,全球航运业绿醇需求量在激进场景下将达1 400万t,保守预测市场缺口仍将达到当前全球供应量的5倍以上[8]。尽管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区具备丰富的绿醇生产潜力,但跨省资源调配面临多重障碍:物流层面,绿醇通过公路或铁路长距离运输至上海港,周期长且成本波动大,影响供应稳定;制度层面,跨区域绿醇储运标准尚未健全,各省区在安全操作、质量检测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跨区域运输存在合规风险。物流效率与制度标准的双重制约,使市外资源协同难以有效支撑,加剧了上海绿醇的供需失衡。

        ( 二 ) 加注服务体系:设施建设滞后与制度规范缺失并存

        1.储运基础的设施改造与加注能力提升困境

       当前港口储运设施以传统化石燃料为主,向绿醇专用设施转型面临技术适配难题。例如,绿醇储存需严控温湿度,并配备专用耐腐蚀容器、防爆电气设备及强制通风系统。设施改造不仅涉及复杂的工程技术升级,还需通过安全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严格审批流程,加之需要配套操作人员专业培训,导致项目推进周期长、实施难度大。洋山港申港石油码头于2023年下半年启动储罐改造以应对绿醇补给需求,改造后储罐容积达28万m3,但仍难以满足未来需求增量。预测显示,2030年上海港年加注需求将达40万至50万t,储罐容量缺口约50%,亟待启动新一轮扩容及配套设施升级工程,避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绿醇加注服务体系建设。此外,截至2025年一季度,上海港绿醇加注船仅有“海港致远”轮投入作业。不同船型的设计标准与设备配置不尽相同,导致改造方案难以标准化,既增加了改造成本,又延缓了规模化应用进程。

        2.加注作业标准与省际储运监管体系亟待健全

       绿醇作为易燃易爆化学品,对加注作业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当前加注操作流程中安全防护措施与应急预案不够健全。在具体规则制定前,绿醇作业主要参照《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等规范执行,尚未针对绿醇特殊化学属性与安全风险制定专项细则。另一方面,现有监管规范多为地方性标准和行业协会指导性文件,缺乏全国统一的强制性标准,而绿醇储运涉及交通海事、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因缺乏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导致省际运输存在监管交叉问题,且不同地区安全检查标准、事故处理流程存在差异,制约了行业规范化发展。可见,标准缺失与监管分散不仅增加了行业运营风险,而且阻碍了绿醇加注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 三 ) 产业生态体系:技术创新梗阻与协同发展困局

        1.技术研发瓶颈与产学研转化困境

       绿醇制备技术商业化应用受高成本与研发投入不足双重制约。以生物质气化制绿醇技术为例,其产业化面临大型反应器稳定性差、热效率低以及副产焦油和氯根气相腐蚀等技术瓶颈。由于技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且短期经济效益有限,企业持续投入动力不足,导致关键技术迭代缓慢。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存在脱节。高校与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因缺乏中试验证平台和产业化对接渠道,难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研发投入不足与转化的阻滞,制约了绿醇原料供应本地化进程,加深了上海港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

        2.产业链发展中的利益冲突与协同困境

       当前绿醇产业链协同发展仍处初级阶段,产业主体间尚未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港口企业、绿醇生产企业、航运企业因运营逻辑和发展诉求差异,在制备、加注、应用环节协同不足。具体表现为:绿醇生产企业受技术瓶颈与成本压力制约,需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侧重标准化产能扩张;航运企业基于成本控制与供应安全考量,对燃料价格敏感且注重连续性;港口企业作为加注载体,需承担储罐、设备等基础设施改造的高额前期投入与长周期回收压力,同时面临安全管理、环保合规以及区域竞争挑战,需平衡加注效率与运营成本。

        ( 四 ) 政策法规体系:制度供给滞后与市场化机制缺失

        1.跨部门协同机制与区域治理体系缺陷

       绿醇产业监管涉及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海关、海事、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但现行政策体系协同性不足。具体表现为:在业务审批层面,以绿醇燃料“保税加注”业务为例,其落地需协调自贸区税收政策与海事安全监管要求,部门间数据壁垒与审批流程重叠导致手续烦琐、审批延宕;在应急管理层面,现行体系尚未针对绿醇易燃易爆、毒性挥发等特性制定专项处置规范,存在突发事故响应迟滞、标准不统一等风险;在区域协同层面,长三角地区尚未建立统一的绿醇产业规划与资源调配机制,各省在资质审批、运输许可等环节标准不一,推高了储运成本,制约着区域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2.政策激励机制与金融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绿醇产业的政策激励与金融支持体系尚有缺失。一方面,财税政策层面,绿醇加注减免税政策及服务流程尚不明确,导致航运企业资金占用成本高企,挤压业务拓展空间;若不尽快完善政策、简化流程并加快审批,将导致部分订单流失。另一方面,金融供给领域存在创新不足问题:绿色债券、碳金融衍生品等工具尚未有效支持绿醇产业发展,相关企业在加注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环节面临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的困境。此外,产业链关键主体参与度较低。截至2024年2月,全球57条绿色航运走廊中仅7条有燃料生产商参与、3条有金融机构参与,反映出市场主体协同不足[9],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进而制约着服务能力的提升。

        3.市场交易体系与定价机制不够健全

       绿醇市场交易体系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在绿醇加注服务体系建设中,受限于国内尚未建立规范化的交易平台与定价机制,价格发现功能缺失导致企业难以对冲生产成本波动风险。绿醇生产成本受生物质原料价格、绿电补贴政策、国际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不可避免;而期货、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缺位,使得企业在长期订单履约中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国际船东为便于核算成本,更倾向于选择具备成熟交易机制的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海港燃料加注市场的吸引力。

        ( 五 ) 国际合作体系:规则参与能力薄弱与资源整合不足

        1.国际认证体系的垄断困境与三重局限

       在绿醇认证领域,国际市场存在较突出的标准垄断现象。当前,欧盟主导的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 ( ISCC ) 凭借先发优势,成为全球认可度最高的认证体系。然而,该认证机制存在三重局限性:其一,认证流程复杂冗长,需对生物质原料供应和绿醇生产、运输、储存、加注等全生命周期环节进行逐一审核,要求降碳指标不低于65%,企业需投入大量时间与资源;其二,ISCC作为行业自发标准体系,缺乏政府层面权威性背书,存在规则解释权不透明问题;其三,国内适配ISCC认证的专业服务机构稀缺,且认证涉及数据出境风险,对产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10]。这种高度依赖国际认证的现状,制约着我国绿醇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2.国际标准话语权缺失与认证体系衔接障碍

       我国绿醇产业面临国际标准话语权缺失引发的认证体系脱节问题。一方面,国内尚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醇认证标准,导致在上海港加注的绿醇产品需通过国际认证,而相关认证流程烦琐、费用高昂且存在技术壁垒,推高了企业合规成本。另一方面,本土认证机构专业能力尚有不足,缺乏双边或多边互认机制,导致国际船东对本土绿醇产品信任度较低[11]。我国尽管已构建了涵盖原料供应、生产制造、运输加注的完整产业链,但因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在国际绿醇贸易规则制定中影响力有限。

        三、上海港绿醇加注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及优化路径

        ( 一 ) 资源供应体系优化:构建多元协同的绿醇供给网络

        1.供应体系全链条布局与设施升级改造

       为增强绿醇供应自主性,上海市系统整合湿垃圾、农林废弃物及滩涂能源作物等生物质资源,在化工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域布局厌氧发酵、生物质气化制备等核心项目,加速推动化工区绿醇示范项目落地。一方面,立足航运业低碳转型需求,前瞻规划覆盖制备、仓储、中转、加注的全产业链绿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海上风电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 CCUS ) 技术融合,探索“绿电制氢-氢碳合成”绿醇生产路径。另一方面,科学谋划绿醇产业空间布局,在化工园区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通过“绿电项目-制备基地-港口加注点”串联衔接,实现市内绿醇供应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推进传统燃料储运体系绿色化改造,同步建设保税绿醇储罐,强化收储、中转及加注能力,确保储备库容与港口加注需求匹配。

        2.强化跨区域资源调配保障稳定供应

       针对国内绿醇产能区域分布不均衡、长距离运输经济性与环保性不足的现实问题,上海市构建了跨区域资源协同机制。一方面,深化与资源富集地区的战略合作,建立跨省绿醇供需对接平台与运输协调机制,打通入沪通道,保障市外资源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引导本地企业与外部资源方签署战略协议,通过建设绿醇供应企业资源库、推动市外生产基地布局等方式强化产能合作。以吉林省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醇一体化项目为示范,探索跨区域产能互补模式,缓解本地绿醇产能缺口。此外,在物流保障方面,创新多式联运协同模式,推进铁路、水路、管道等运输方式有机衔接,降低长离运输成本与环境影响;通过建立跨区域运输标准统一与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绿醇跨区域调配效率与可靠性,构建稳定高效的供应网络。

        ( 二 ) 加注服务体系优化:夯实设施基础与健全制度规范

        1.对标国际标准推进加注设施改造升级

       依据《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实施计划纲要》,2025年起该走廊将逐步部署全生命周期低碳或零碳排放船舶,计划于2030年实现全球首支零碳排放集装箱船队示范运营。上海紧抓战略窗口期,计划“到2030年,形成内外共济的航运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同时提出绿醇、绿氨加注能力达百万吨级的目标。通过推进码头低碳化改造、推动货主与承运人签订零碳航运协议、建立碳排放追踪评估体系,打造全球绿色航运合作标杆。上海港将加快建设供应充足、服务便捷、技术领先的国际航运绿醇加注中心,加速港口储运设施绿色化升级,推动船舶加注能力与服务标准接轨国际前沿,实现全链条布局与创新,为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提供“上海方案”。

        2.多部门协同构建全流程标准化加注规范

       为规范绿醇加注服务,上海相继出台《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 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关于上海港推进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燃料加注业务的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2024年3月实施的《上海海事局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业安全管理办法》系国内首部绿醇加注专项管理制度。该办法借鉴新加坡、鹿特丹等国际港口经验,结合上海港水域条件,围绕加注单位备案、作业报告等核心环节,明确监管对象、技术规范及资质要求,形成船-船加注、岸基加注全流程管理框架。中国船级社也发布了绿醇燃料应用及加注作业指南,提供技术规范与服务。多部门协同构建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为上海港建设国际绿醇加注中心筑牢制度根基。

        ( 三 ) 产业生态体系优化:深化协同创新与要素聚合效能

        1.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体系

       针对绿醇制备技术研发分散、成果转化滞后等问题,上海市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生态。依托重点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与实验室,构建“企业主导、市场驱动、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聚焦绿醇制、储、输、运、加、用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加速设施设备国产化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资金扶持方面,创新金融模式,鼓励行业龙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设立绿醇产业发展基金,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及产业化提供全周期资金保障。在标准建设方面,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修订,鼓励发展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填补技术规范空白。

        2.健全产业链协同机制与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为破解绿醇产业链协同不足、利益联结松散的难题,上海市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2024年3月,上港集团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船级社、全球甲醇行业协会共同设立临港新片区绿醇航运产业联盟,搭建起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全产业链资源深度协作[12]。在空间布局上,上海市依托临港、化工园区等集聚区,规划建设绿醇产业集群:遴选培育“链主”企业、引进“专精特新”企业、落地重大示范项目,形成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配套服务一体化生态;配套举办行业展会、论坛及人才交流活动,强化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提升绿醇产业综合竞争力与辐射效应。

        ( 四 ) 政策法规体系优化:强化制度供给与完善市场化机制

        1.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架构与保障机制

       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印发《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将可再生能源替代纳入各领域绿色低碳标准规范,并强化实施效果评估。同年10月,《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出台,旨在构建职责明晰、协作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绿醇加注中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产业发展与示范应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2025年4月,《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开展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的通知》发布,提出“支持依托试点项目,制定绿色液体燃料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此背景下,上海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港内绿醇加注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推动上海在绿色航运领域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完善政策激励体系与金融支持架构

       为推动绿醇产业发展,上海市在政策激励与金融支持方面采取系列举措。一方面,优化退税流程,推行“即报即审、限时办结”机制,依托电子税务局实现退税全流程线上办理,提高退税效率;另一方面,规范绿醇等清洁燃料保税加注业务,如洋山海关有序推进洋山申港仓储“两仓合一”试点,赋予指定储罐同时具备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功能,有效简化流转环节。在金融支持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为绿醇加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探索碳配额质押融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PPP模式 ) 参与绿醇加注设施建设及技术研发,促进产业资本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

        3.健全市场化交易体系与价格形成机制

       构建涵盖交易平台、信息交互、规则制定的市场化体系。一方面,完善权益认证、交易登记等配套制度,强化全流程监管;另一方面,发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价格指数,吸引全球资源商、贸易商参与。在此框架下,2024年4月丹麦绿色航运集团与临港新片区合作建设全球首个“绿醇船用燃料交易平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远期价格管理工具,推动绿醇实物交易。此外,上海港于2025年3月实现国产绿醇首次批量加注,标志着“储-输-供”全链条能力成熟[13]。未来,上海将通过与国际主要绿醇交易市场数据对接,巩固自身作为全球绿醇交易与定价枢纽的重要地位,实现航运与金融中心协同发展。

        ( 五 ) 国际合作体系优化:增强规则主导权与深化全球协同网络

        1.深化国际合作网络与全球产业协同发展

       上海市以“双循环”战略为指引,构建多层次绿醇产业合作体系。在通道建设方面,重点推进“上海港-洛杉矶港”“上海港-汉堡港”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同步探索亚太及亚欧航道沿线合作项目,推动航运产业链低碳转型;在产能合作方面,鼓励国内企业与能源富集国家开展绿醇合作项目,通过海外基地建设、技术输出与联合运营,构建跨国产业链协同网络;在国际化进程方面,积极引入国际认证机构,推动上海港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枢纽。搭建企业对接平台,促进国内外绿醇装备制造、供应、加注及航运企业合作,形成全球绿醇产业生态圈,助力上海在全球绿醇航运规则制定与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2.构建本土化认证体系与国际互认机制

       上海市以完善认证服务体系为核心,聚焦技术升级、人才培育、机构集聚,提升绿醇认证自主性与国际竞争力。支持现有认证机构对标国际标准,推动认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重点建设国际绿醇认证服务平台,强化标准制定、技术评估、流程管理等核心能力。在人才培育方面,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前沿技术交流与创新合作,吸引国内外第三方认证、标准制定、咨询服务机构集聚,打造我国绿醇认证的国际化服务枢纽。此外,鼓励本土认证机构拓展海外业务,建立跨境服务网络,输出中国技术标准,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支持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流程认证咨询服务,在国产绿醇通过国际认证体系的同时,逐步推动国内外标准互认,打破国际认证垄断格局。

 

        四、结束语

 

       在全球航运业积极推进脱碳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上海港布局绿醇加注服务体系,不仅是我国航运产业突破低碳转型关键瓶颈的重要策略,更是主动适应和参与全球绿色贸易规则的重要部署。上海港的实践将为我国港口应对航运业脱碳挑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也将为全球港口绿色燃料加注中心建设贡献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方案”。着眼长远,唯有以系统性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以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国际规则体系,方能在绿色航运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推动全球航运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速迈向绿色低碳的未来。


来源:世界海运

作者简介:覃振模,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海员路97号外运大楼601、604房


电话:020-83040743

          020-83705629


传真:020-83040241

邮箱:info@gpssa.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