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口航运协会

guang zhou gang kou hang yun xie hui

行业资讯

交通运输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发布《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案例集(第一辑)》的通知
来源:交通运输部 | 作者:交通运输部 | 发布时间: 2025-09-18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交通运输厅(局、委),国家铁路局综合司、中国民用航空局综合司、国家邮政局办公室,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

为进一步做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经验与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更好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我办征集编制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案例集(第一辑)》,现予公布。请各有关单位学习借鉴经验做法,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推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取得更大成效。

 

交通运输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年9月11日

 

 

 


 

其中:

案例 3:广东创新全自动化码头建造管理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一、案例背景


传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普遍采用“垂直堆场端部装卸+自动导引车”模式,难以满足江海联运高频交互等需求。广州港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江海联运重要枢纽,创新提出“平行堆场侧面装卸+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全国产信息系统”等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码头空间利用率低、江海联运交互效率低、多设备协同精度不足等问题,形成适配江海联运的自动化码头成套方案。本案例内容为广东省“枢纽服务效率提升”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取得的成效。

 

二、创新举措

 

(一)创新港口建设,降本增效保品质。率先采用“钢管组合板桩+钢拉杆结构”技术,建成 10 万吨级深水码头,破解 10万吨级深水泊位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承载力不足、抗震性能弱等问题,提升结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引入泡沫轻质土回填技术,有效控制地基沉降风险,节省成本约 4400 万元。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广泛采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式堆场等环保设计,增强港区防洪能力。在港口建设中系统性应用综合管沟技术,构建“三纵五横”地下管网体系,实现管线入沟率达 65%,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减轻后期维护负担,预计降低维护成本超 500 万元。

 

(二)创新平面布局,破解江海联运难题。创新提出“堆场平行布局+内外交互区+北斗导航+全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码头技术方案。通过堆场平行布置,缩短运输距离,提升水转水作业效率。设置内外交互区,实现自动化作业区与外拖车的高效衔接。在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上集成应用北斗导航、激光导航、视觉导航等多传感器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精准定位与路径动态优化。部署全自动化生产操作系统,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的作业体系,显著提升码头运行效率。

 

(三)创新数智生态,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研制并推广应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采用轻量化设计并搭载快充技术,具备厘米级定位与全港区智能调度能力。自主研发适用于江海铁多式联运的全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GZTOS),构建统一的数据交互与决策调度架构,有效破解多式联运中任务频繁切换、资源协同效率低等难题,持续提升系统适用性与同能力,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三、实践效果

 

(一)效率突破,构建江海联运新体系。构建“平行堆场侧面装卸+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全国产信息系统”江海联运全自动化码头技术体系,实现土地利用率提升

30%,码头装卸效率提升 28%。


(二)技术突破,填补国产化关键空白。推动 5G、北斗等技术在港口场景深度应用,研发自动化码头信息系统,突破IGV、GZTOS 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实现港口自动化关键软硬

件自主可控。

 

(三)能级突破,提升湾区枢纽能力。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南沙港区集装箱年通过能力提升至2400 万标箱,跻身全球单一港区前列。新增 2 个 10 万吨级泊位及智能化作业系统,有效缓解珠江西岸进出口货物吞吐压力,缩短船舶在港停时,降低腹地企业物流成本。

 

案例 22:广东深入推进港口岸电建设和使用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一、案例背景

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是指装有受电设施的船舶在靠泊期间接入码头岸电设施供给的电力,获得通风、照明和其他设施所需的电力,从而减少靠泊期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广东省全面推进港口岸电建设和使用,创新采用可移动式岸基船舶供电系统,提高船舶靠港期间的岸电使用率。创新岸电使用监管模式,率先建成省级港口岸电监测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靠港船舶岸电使用数据。本案例内容为广东省“枢纽服务效率提升”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取得的成效。

 

二、创新举措

 

(一)打造可移动式岸基船舶供电系统。建成深圳港盐田三期国际集装箱码头可移动式岸基船舶供电系统,配备两套独立电源,实现 6 千伏/50 赫兹或 6.6 千伏/60 赫兹双频双压输出,覆盖 10 个 15 万吨至 20 万吨级泊位,可独立运行分别给两艘船舶供电,也可并联运行给一艘大型船舶供电。推动盐田港建成六套可移动式岸基船舶供电系统,每套系统额定容量 4 兆伏安,可满足全球最大型集装箱船舶用电需求。

 

(二)发布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组织编制《广东省内河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要求》,实现岸电设施外型、标识、功能、通信协议“四统一”,发布广东省地方标准《内河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为全省推动内河港口岸电建设提供标准指引,推动解决现行岸电标准主要针对沿海或大型码头,技术门槛与成本较高、对内河港口适配性不足等问题。

 

(三)打造省级港口岸电监测平台。建成省级港口岸电监测平台,实现港口岸电设施全部接入监测平台,实时接收监测泊上 靠 港 船 舶 使 用 岸 电 数 据 , 开 发 并推 广 应 用 岸 电“ 零 申报”、使用异常预警、使用行为分析等功能。开发“广东岸电”微信小程序,船员可通过小程序联接使用岸电,具备微信、月结支付费用等功能。

 

(四)推广并便捷外省籍船舶使用岸电。会同广东海事局加强与广西等省区的协调,推动广西等外省籍船舶注册使用“广东岸电”小程序,配备与岸电设施相匹配的接插件,目前广西等外省籍船舶在广东省“广东岸电”小程序注册的船舶数量已达 6000 余艘。

 

三、实践成效

 

(一)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广东省港口建成岸电设施1248 套,覆盖泊位 1696 个,码头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90.94%。沿海港口建成岸电设施 706 套,覆盖泊位 1004 个,覆盖率达 85.89%。内河港口建成岸电设施 542 套,覆盖泊位 692个,实现泊位全覆盖。

 

(二)推动船舶常态化使用岸电。2024 年广东省港口靠港船舶 16.11 万艘次,同比增长 77.77%,使用岸电 206.41 万小时、6131.62 万度,同比分别增长 75.99%、79.72%,其中深圳港和广州港岸电使用量分别为 3777.35 万度(增长 92.23%)、1235.41 万度(增长 78.19%),合计占全省使用量的 81.75%。

 

(三)推动船舶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效益。截至 2024 年底,广东省港口累计岸电使用量约 15560 万度,通过构建效益模型,节省燃油 3.42 万吨(节省费用约 1.7 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0.6 万吨、其他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 0.35 万吨。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海员路97号外运大楼601、604房


电话:020-83040743

          020-83705629


传真:020-83040241

邮箱:info@gpssa.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