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从建议内容来看,“十五五”将通过“科技登顶、新型城市化、统一大市场、全球外循环、远洋开发”五大变革的系统布局,引领发展。
“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最关键的五年,也是实现经济“质变”突破、承前启后的战略攻坚期。从“一五”到“十四五”,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3位跃升至稳居第二,成就举世瞩目,但量的积累背后,若干关键领域仍面临“质的瓶颈”,正如蝉蛹化蝶前必须突破的那层硬壳,唯有集中力量实现结构性突破,才能迎来真正的飞跃。因此,“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战略导向,标志着国家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变,具体体现为“五大变革”的全面启动:
第一,科技自立自强迈向“制高点争夺”新阶段。与以往规划中“自力更生”“产业化”乃至“核心技术攻关”等表述不同,“十五五”首次鲜明提出“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这意味着中国科技发展已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思维,前方已无石头可摸,必须率先过河。在这一战略指引下,科研体系、投入机制与人才政策将迎来新一轮重构,除芯片、人工智能、AI机器人、工业智能化等热点领域外,航天科技、新型基础设施等也将成为资源集聚与政策倾斜的核心阵地。
第二,区域布局突出“主力先锋”,推动新型城市化深化。新科技不能平均用力,要依靠大将单挑,为实现科技制高点的突破,“十五五”建议明确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强调发挥东部沿海等先发地区的“增长极”作用。这意味着为了抢占制高点,人才、资本、数据与创新要素将进一步向中心城市与大都市圈集中,新一轮以科技为导向的城市化进程即将展开,区域协调发展进入“重点引领、梯度推进”的新模式。
第三,坚决破除壁垒,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为了集中力量让先锋大将抢占制高点,要保障要素向重点地区高效集聚,“十五五”建议直指各类市场“卡点堵点”,强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包括:一是优化中西部资源能源向东部输送的市场化机制,是否还有条条框框在妨碍,二是消除人口向中心城市合理流动的隐性门槛,三是打破平台经济中存在的数据孤岛与人为的用户壁垒。这一变革旨在打通经济血脉,为建设统一的大市场攻坚克难,使要素配置更加高效、流动更加顺畅。
第四,拓展“双向投资”,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打通国内大市场的同时,也要打通国外大市场,在“十二五”至“十四五”中企出海明显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也暴漏一些问题。一是自我保护有待加强,尤其是涉及关键资源等方面,二是国内国内金融机构在跨境方面服务跟不上,出海的企业不得不聘请欧美的投行做财务顾问。“十五五”进一步提出“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拓展双向投资合理空间”。“双向投资”的首次提出,标志着中国将从“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向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与此同时,将着力解决出海过程中暴露的三大短板:强化关键领域投资的自我保护机制,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跨境服务能力,加强出海企业间的协同机制,避免内卷与重复建设。
第五,强化海洋开发与保护,筑牢“远洋保障”体系。在全球市场逐步打通的背景下,要守住自己的果实。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战略通道安全成为守住开放成果的重要前提。“十五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言辞节制但意蕴深远,意味着我国将稳步推进远洋资源开发、航运保障与海洋治理能力建设,为实现持续发展筑牢“蓝色屏障”。
综上,“十五五”通过“科技登顶、新型城市化、统一大市场、全球外循环、远洋开发”五大变革的系统布局,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跃升。如能顺利推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民收入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将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智慧港口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应如何依托“十五五”规划实现战略升级?
科技引领,建设“智能体”港口:推进5G、北斗、物联网与AI的深度融合,实现港口调度、装卸、物流全流程自动化与决策智能化,打造具备感知、学习与优化能力的港口“数字大脑”。
区域协同,融入城市发展新格局:主动对接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的科技与产业战略,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区域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与高端要素集聚平台。
打通数据动脉,助力统一大市场:推动港口数据标准化、平台化,实现与海关、铁路、公路及电商平台的数据互联,提升全链条通关与物流效率,破除“信息孤岛”。
强化全球链接,服务“双向投资”布局:加强与国际港口的数字化协作,构建全球港口协同网络,支持中企出海与关键物资回流,提升我国在全球物流体系中的话语权。
发展蓝色科技,保障海洋通道安全:推动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参与远洋航运数字化治理,探索新能源在港航领域的应用,为国家海洋战略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通过以上路径,智慧港口不仅将成为“十五五”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更将在中国经济质变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
来源:智慧港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