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口航运协会
guang zhou gang kou hang yun xie hui
行业资讯
多式联运是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而“铁路场站+港口码头”港站一体化则是破题关键。2025年《集装箱多式联运场站共享典型经验做法》出台,为多式联运发展打了个样板。宁波舟山港、广州南沙港等标杆案例已印证:通过拆壁垒、共资源、联信息、强运营,可实现多式联运效率跃升。本文解析政策要义、实践路径与数字赋能逻辑,探索多式联运“港站一体化”运营的实操落地。
政策解读
集装箱多式联运场站共享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铁路局综合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于2025年4月28日发布《关于学习借鉴集装箱多式联运场站共享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附宁波舟山港、广州南沙港、钦州港3个多式联运场站共享案例。旨在推动集装箱港口码头与铁路场站一体融合发展,促进港铁堆场共享共用、运营组织一体衔接、信息高效互联,降低多式联运装卸、转运及堆存成本。
《通知》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包括:
1.多式联运堆场共享共用。港口经营单位提供多式联运共享堆场,铁路使用共享堆场开展多式联运中转业务,不单独设置多式联运中转堆场,实现铁路到达集装箱直接进共享堆场、铁路发运集装箱直接从共享堆场转运装车,减少多式联运二次装卸、转运和堆存。统筹布局新建及改扩建港口、铁路集装箱场站,共享共用多式联运作业区。
2.多式联运场站一体化运营管理。优化进港铁路运营管理机制,港口统一负责多式联运及共享场站的生产组织、转运衔接、货运组织、安全管理等,由港口统筹多式联运列车接发衔接、场内调车作业、设施设备共享等环节,实现多式联运运营组织一体化运行。
3.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一体化。拆除一体布局的港口与铁路场站间的物理隔离,将铁路集装箱场站整体纳入港口所在海关监管区。通过海关一体化监管,将传统由港外集卡车出闸口付费转运,转变为港内集卡车免费短驳,降低多式联运组织成本。
4.多式联运信息高效互联。铁路开放多式联运到发站、装卸车、在途节点、到达预报/确报、运输需求/受理结果、商务制票等信息。港口开放集装箱装卸、堆存、船舶进出港等信息。推动港铁实现多式联运生产装卸、在途跟踪、货运组织、商务结算的全流程信息互联互通。
“多式联运场站共享”典例分析
宁波舟山港、广州南沙港、钦州港3个集装箱多式联运场站共享案例中,能够总结出4大经验:
1.场地资源共享:铁路场站与港口堆场共享成效显著。宁波舟山港实现铁路场站“集装箱不落地”直达港口堆场作业;广州南沙港南站和码头实现堆场共享;钦州中心站与集装箱码头作业区域物理联通,实现港口多式联运空间一体化。
2.运营管理一体化:多地港口和铁路打破传统运营模式,实现运营管理统一。宁波舟山港三个铁路场站的运营及安全管理全部交由港口负责,统一安排人员、设备和生产运营;广州港实现对南沙港南站和南沙港站核心业务的统一运营管理;钦州港和钦州中心站开展“五统一”,实现多式联运作业区域、生产组织等一体化。
3.监管模式创新:口岸监管模式创新成果突出。宁波舟山港将铁路场站整体纳入海关监管区;广州港推动海关监管场所适应性改造,南沙港南站纳入海关监管场所,并推行“铁路一港通”模式;钦州中心站港口作业区纳入钦州大榄坪港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实现海关监管“一体化”。
4.信息互联推进:各地积极促进路港信息互联互通。宁波舟山港实时共享运输节点数据,研发多项功能实现多式联运全流程信息化、可视化;广州港对南沙港南站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南站货场与码头信息联动常态化;钦州中心站与集装箱码头打通数据交换通道,实现港口与铁路系统实时对接。
通过以上四大措施的共同作用,使得三大港口多式联运业务增长、场站作业效率提升:
2024年宁波舟山港多式联运箱量达到181.8万标箱,同比增长10%,业务范围辐射全国多地;广州港2024年全年完成多式联运箱量60.5万TEU,同比增长38.9%;2024年北部湾港完成多式联运量47.6万标箱,同比增长5.3%;
宁波舟山港穿山铁路场站作业能力提升100%以上;钦州中心站平均装卸火车效率提升58%,集卡进出中心站提卸箱效率也大幅提升;码头与铁路场站间转运能力翻倍。
“港站一体化”
改造的四个核心举措
然而,从行业整体发展现状来看,规模化、专业化多式联运枢纽占比尚不足30%,在设施集中布局、枢纽与生产力布局衔接、功能综合配套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中转换装环节成本占比偏高。若要通过“港站一体化”改造实现降本增效,需向优秀案例借鉴经验。
通过舟山港、广州南沙港、钦州港3个优秀案例,我们可以提炼出“拆掉围墙、共享堆场、信息互联、一体运营”四个核心举措,这四项举措形成了“物理打通—资源整合—数字赋能—管理闭环”的递进逻辑链条,最终实现多式联运降本增效的目标。
拆掉围墙
物理壁垒的破除,是共享与协同的前提
传统模式下,铁路场站与港口码头往往因产权分割、监管隔离等原因存在物理围墙(如实体围栏、监管区域边界),导致货物转运需经过“场外短驳—二次查验—重复装卸”等冗余环节。
“拆掉围墙”本质是打破物理空间的割裂:一方面通过拆除实体围栏实现作业区域物理联通(如钦州港拆除中心站与集装箱码头间的围网,将“社会转运”转为“内部转运”);另一方面通过监管模式创新消除“制度围墙”(如将铁路场站整体纳入海关监管区,实现“一次查验、全域通行”)。这一举措为后续资源共享、流程优化扫清了空间障碍,是所有协同举措的基础。
共享堆场
资源利用的优化,是效率提升的核心载体
物理空间打通后,“共享堆场”成为资源整合的关键抓手。传统模式下,铁路场站与港口堆场各自规划、独立运营,常出现“铁路场站堆存紧张而港口堆场闲置”或设备重复配置的问题(如宁波舟山港传统模式下铁路场站与港口堆场分离,导致集装箱需多次落地装卸)。
“共享堆场”通过统筹铁路场站与港口堆场的空间、设备资源,实现“集装箱不落地直达”“设备跨区域调度”等高效作业模式。例如:宁波舟山港采取“装卸火车与提空进重分离”模式,铁路集装箱直达港口堆场;钦州港通过堆场共享实现火车直卸至码头堆场,减少中间装卸环节。这一举措将物理联通的空间优势转化为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降本增效的直接载体。
信息互联
数字壁垒的破除,是协同运营的先决条件
在物理空间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信息互联”解决了“看得见的资源用不起来”的问题。传统模式下,铁路与港口信息系统独立,数据更新滞后(如钦州港此前每30分钟定时调取数据),导致调度错配(如火车到站后港口无设备衔接,或堆场空位信息无法实时同步给铁路)。
“信息互联”通过打通铁路、港口、海关等多方数据通道,实现运输计划、货物状态、设备调度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例如:宁波舟山港整合“铁路+港口”全链条数据,实现可视化跟踪;钦州港实现港口与铁路系统实时对接,数据时延降至1分钟以内。这一举措为资源调度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确保共享堆场的高效运转,是协同运营的“数字神经中枢”。
一体运营
管理机制的重构,是全流程优化的保障
有了空间联通、资源共享和数据支撑,“一体运营”成为管理层面的最终闭环。传统模式下,铁路与港口分属不同主体,运营目标、流程标准不一致(如铁路侧重列车准点率,港口侧重船舶周转率),导致调度冲突、责任推诿等问题。
“一体运营”通过明确统一的运营主体(如港口全面负责铁路场站的货运组织、装卸生产、安全管理),建立“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的管理机制。例如:广州港通过委托管理协议实现南沙港南站与南沙港站的一体化运营;宁波舟山港成立多式联运操作平台统筹全流程业务。这一举措将分散的资源、数据整合为统一的管理体系,确保前三项举措的落地见效,形成“物理—资源—数据—管理”的完整闭环。
以上四项举措,从“减少冗余环节、优化资源利用、降低协调成本”三个维度发力,直接推动多式联运降本增效。
破壁垒、整资源、优调度、强协同
数字技术赋能“港站一体化”
“拆掉围墙”破除物理与制度障碍,为共享奠定基础;“共享堆场”盘活资源,将空间优势转化为效率优势;“信息互联”以数据驱动精准调度,避免资源错配;“一体运营”通过管理重构确保全链条协同。
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管理与协同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数字技术既是打破壁垒的“破壁器”、盘活资源的“催化剂”,也是精准调度的“神经中枢”与管理协同的“保障系统”。
1.打破信息壁垒
铁路多式联运港口作业涉及铁路、港口及多元运输主体,各方长期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导致铁路车站通过能力(含取送车、到发场通过等)与货运设备作业、场内搬运、场外集疏运等环节难以高效协同。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实现信息壁垒突破:搭建统一的数据存储与处理中心,各方将自身的作业数据,如列车到发时刻、货物装卸进度、港口泊位使用情况等信息实时共享至该中心;借助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车辆、港口装卸设备、货物集装箱等关键节点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位置、状态等信息并传输至共享平台;通过数据中台技术,对来自不同主体、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整合与标准化处理,形成统一的数据视图,让各参与方能够清晰、全面地了解联运作业的整体状态,及时做出决策,并实时调整各端口的运行节奏,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作业延误或资源浪费,也为后续的资源整合、场站调度及多方协同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2.跨组织资源整合
传统铁路多式联运模式下,铁路与港口的独立运营导致装卸线、场库设施、装卸机械等硬件设施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且因缺乏统筹协调,设施利用率普遍偏低。
在“港站一体化”运营模式下,场站堆场、装卸设备等资源将实现共享。运力、仓储等资源,在信息联通的情况下,货、场、资源能够被更好地组织和整合,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利用。基于对铁路和港口货运数据的实时分析,可合理规划场站堆场的使用,提高堆场空间利用率;在装卸设备资源整合方面,通过实时监控铁路和港口装卸设备的运行状态、作业负荷等参数。智能算法能够根据作业需求动态调配装卸设备,避免设备闲置或超负荷运行;在运力和仓储资源整合上,通过信息联通,实现货主、货代、铁路、港口、车船之间的信息共享,使货物运输计划与仓储安排能够紧密协同,优化资源配置,达成集约化管理利用,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3.场站作业智能调度
数智化场站调度系统借助前沿数字技术对作业流程进行全维度改造,实现场内转运与集散衔接的高效运作。
数智化场站管理,通过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自动识别进入场站的列车车号,获取准确的车辆、货物和订单信息;根据货物的目的地、重量、体积等属性,结合列车车厢的载重限制、容积等参数,自动生成最优的装车方案;场内智能导航为场内作业车辆,如叉车、牵引车等提供实时导航服务。车辆可根据系统规划的最优路径行驶,提高场内运输效率;智能车辆调度系统则综合考虑场内作业任务量、车辆状态、作业优先级等多方面因素,利用智能算法动态调度车辆。
在物理围墙拆除的前提下,数智化场站管理进一步从流程上简化“中间一公里”作业,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效率,保障场站作业的高效、有序运行。
4.一体化协同运营
面对货量波动频繁、场站荷载不均等复杂运营场景,数智化管理系统凭借全局视角与数据共享优势,构建起高效的一体化协同运营体系。
基于共享平台所呈现的实时货量数据,结合对历史货量数据的分析,利用智能算法提前预判货量的变化情况。同时,实时采集场站设备的繁忙程度数据,包括装卸设备的作业时长、使用频率,以及场库资源的占用情况,如堆场的剩余空间、仓库的存储容量等。基于多维度数据,系统运用智能算法生成优化的运行方案。
一体化协同平台则作为实现多端口实时调控的关键枢纽,铁路、港口以及其他运输方式各方可通过平台实时获取作业信息,并根据系统提供的优化方案进行协同作业。例如,当铁路部门发现列车晚点可能影响货物在港口的装卸计划时,可通过平台及时通知港口,港口则相应调整作业安排,如重新规划泊位使用、调配装卸设备等,确保整个多式联运链条的顺畅运行,提升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实现高效的一体化协同运营。
铁路多式联运场景
指南车数字化解决方案
指南车聚焦铁路多式联运场景,为铁路场站、港口的数字化升级和一体化运营提供专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指南车数字化多式联运管理平台通过标准的数据集合,构建基于“一单制”的全程物流业务流程。通过全程物流信息流转,推动线下不同物流实体间业务的无缝衔接。以平台订单为主线,串联起全程物流各阶段业务数据、单据,形成涵盖全程物流所涉及的所有物流主体的完整的数据链。真正实现“一单制”多式联运全程服务。
数智化场站管理结合硬件设施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协同多方资源,通过数据驱动与智能算法,从硬件资源优化和时间成本压缩两个维度,系统性提升铁路货场/港口吞吐量和作业效率。
“港站一体化”不是简单的空间联通,而是物理整合、资源共享、数字驱动与管理协同的系统变革。其核心是通过资源共享和数智化协同运营,破解多式联运中冗余环节多、资源利用率低、协同成本高的痛点。数字技术作为“港站一体化”落地的核心引擎,是铸造信息互联与协同运营的基石,推动铁路与港口从“独立运营”迈向“一体协同”,为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来源:原创 指南车物流软件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海员路97号外运大楼601、604房
电话:020-83040743
020-83705629
传真:020-83040241
邮箱:info@gpss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