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口航运协会
guang zhou gang kou hang yun xie hui
行业资讯
2025年上半年,受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中东区域安全局势扰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呈现跨太平洋航线货量提前释放、贸易流向结构性迁移及运力配置高频波动等特征。下半年,集运市场不确定性有增无减。
全球经济延续温和复苏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延续温和复苏,贸易持续回暖但内生动能不足。2024—2025年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态势趋于常态化,无衰退风险但地缘摩擦与政策扰动持续。世界银行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显示,贸易紧张加剧及政策不确定性导致近70%经济体增长预测下调:发达经济体增速降至1.2%(较2024年下降0.5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显著放缓至3.8%,亚洲仍为主要增长动能。
上半年,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49.6%,同比小幅下跌,其中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回升至49.9%,较2024年四季度改善0.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显露短期修复动能;4月,受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冲击,企业库存决策和采购计划受到影响,PMI指数下降至49.1%;5—6月PMI指数连续小幅回升,反映各国关税暂停窗口期加速经济修复的共识。
上半年,美国制造业PMI受年初宽松政策拉动短暂复苏后,3月起衰退风险上升,PMI持续跌破荣枯线,5月最低降至48.5%;欧元区受益于对美“抢出口”、低利率及国防开支增加,制造业PMI虽处收缩区间,但萎缩持续缓解,6月升至49.5%(2022年8月以来最高)。中国制造业受美国关税施压影响,4月PMI由3月50.5%骤降至49%,但5、6月持续回升;其中,新订单指数连续三月上涨,6月达50.2%进入扩张区间,显示中国国内刺激政策正有效对冲外部压力。
上半年,欧美通胀加速下行:美国CPI均值2.6%,同比下降20%,核心通胀保持相对稳定,但由于关税豁免期的临近和贸易谈判的不稳定性,美国通胀仍面临上行风险;欧元区CPI均值2.2%,同比下降14.4%,重新回归疫情前的偏低走势,其中5月CPI同比上涨1.9%,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水平。中国则持续低位运行,CPI均值-0.1%,显示中国总体物价水平偏弱,内需动能不足,其中2—5月连续四月处于负值区间,6月回升至0.1%。
美国二季度显现去库存迹象。2025年一季度库销比虽仍低于2019年疫情前水平,但受关税预期推升的“抢进口”影响,较上年同期实现正增长;然而4月该比率同比回落,跌破上年同期水平,去库存趋势初步显现。
中国出口方面:东盟持续领跑并保持强劲增长(同比增长13%,占比17.8%),凸显其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的地位,反映区域产业链深度整合与RCEP红利效应;中东新兴市场虽占比有限(沙特1.5%、阿联酋1.9%),但成为显著增长点,沙特(同比增长13.4%)与阿联酋(同比增长9.6%)的出口高增速主要受益于新能源商品及基建项目需求。
美国进口方面:东盟替代效应突出,越南(同比增长39.5%)和泰国(同比增长26.7%)对美出口高速增长,二者进口额合计已达中国份额的67%,显示供应链转移加速。中东地区对美国贸易影响力较弱(阿联酋、沙特占比均小于0.5%),沙特对美出口因美能源依赖下降及价格因素同比大幅回落29.9%,反映双方贸易联系趋弱。
上半年集运价格先跌后涨
今年上半年集运市场呈现显著的海运贸易出口前置特征,与美国关税政策预期紧密关联:2月因春节假期停工停产,芬太尼关税迅速落地但低于市场承受预期(60%),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回落;3月,美国政府渲染4月将实施全球对等关税,关税预期再度升温,引发新一轮抢出口潮(3月同比增长12.3%,环比增长45.8%);随着超出预期的高额关税延迟实施,二季度抢出口动能趋弱,而转口动能偏强(二季度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6.3%),支撑中国出口贸易平稳运行。
政策驱动型出口也直接反映在全球港口吞吐量数据中:亚洲枢纽港表现亮眼,上海港、新加坡港、宁波舟山港前5月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超5%,印尼尼赫鲁港、泰国林查班港分别增长20.6%和9.8%;北美市场则因进口需求旺盛及库存调整,洛杉矶港、长滩港前5月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4.1%和17.2%;欧洲港口尽管面临港口拥堵挑战,港口吞吐量保持稳步增长,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布鲁日港一季度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3.4%和4.1%。
上半年集运市场船舶运力趋于宽松。全球集装箱运力供给呈现结构性扩张态势,运力规模再创新高。截至6月,全球集装箱运力达3200万TEU,同比增长8.6%(较2024年底净增118万TEU)。主干航线运力布局呈现差异化特征:远东—欧洲航线运力同比增幅达11.7%,欧洲—北美航线增长3.8%,而远东—北美航线出现3.7%的负增长。
市场运力供给弹性显著增强,船舶舱位利用率保持合理区间,船公司可调配运力储备充裕。在红海局势持续影响下,班轮公司绕行好望角导致亚欧航线额外消耗约300万TEU运力,但该部分运力缺口已被2024—2025年度新增运力有效覆盖。相较于2024年二季度出现的持续性缺箱缺舱现象,2025年市场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提升,尽管运价仍存在短期大幅震荡,但通过灵活的运力调控机制,红海危机爆发后的市场供需失衡状况已得到实质性改善。
上半年,集运价格先跌后涨。宁波航交所发布的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数据显示:上半年NCFI综合指数均值为1204.3点,同比下跌29.1%,一季度集运价格持续下跌,4—5月价格逐渐企稳,5月下旬因中美关税大幅下调,价格出现调涨,后因美线运力回归和新增,导致运价短暂跳涨后又大幅回落。
其中,一季度传统淡季期间,欧洲航线运价延续下行趋势。4月下旬受美线需求疲软影响,船公司临时调配美线运力至欧线,导致欧线供给过剩,运价进一步承压跌至1800美元/FEU。5月中旬中美关税政策调整,促使运力向美线回流,欧线运力供给收缩,叠加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国家“罢工潮”、莱茵河枯水期影响二程驳船、码头堆场满载等多重因素影响,推动运价快速反弹。截至6月末,欧线运价攀升至3500美元/FEU,较5月初增长94%。
一季度淡季期间,北美航线运价持续承压下行;4月货量、运力同步减少,运价低位震荡,美东航线、美西航线运价约为3100美元/FEU、2000美元/FEU;5月受中美贸易关系阶段性缓和影响(双方取消部分加征关税并设立暂缓期),积压订单释放与三季度传统旺季备货需求叠加,引发短期出货高峰,同期美线运力供给恢复滞后,供需失衡推动运价大幅攀升,5月底美东、美西航线运价分别突破7000美元/FEU和6000美元/FEU。随着6月中旬起运力供给逐步恢复及新增运力投放,在需求端保持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运价出现快速回调,至6月末美西航线运价已回落至2600美元/FEU,美东航线回落至4600美元/FEU。
美国贸易政策走向成市场核心变量
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持续趋弱,受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主要国际机构年中相继下调全年增长预期。具体来看:世界银行(2.3%)、OECD(2.9%)、IMF(2.8%)、WTO(2.2%)的预测值均低于2024年经济增幅,显示全球经济虽维持复苏态势,但增速较上年回落0.3—0.5个百分点,较年初预测回落0.4—0.6个百分点,反映出贸易摩擦对全球供应链的显著影响。
从需求端来看,全球贸易目前正面临关税大幅增加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不利影响。世贸组织秘书处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报告显示,在2024年强劲增长之后,预计2025年世界商品贸易量将下降0.2%,相比没有关税政策变化的情况低了近三个百分点。
从供给端来看,2025年集装箱运力供给预计增长6.3%(2024年为10.3%),虽然增速较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但运力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值得关注的是,亚欧航线船舶绕行非洲好望角虽能消化约10%的过剩运力,但随着新增运力不断增长,过剩风险持续累积。
下半年,集运价格先涨后跌,不确定性有增无减。当前主要航线运价均高于2023年同期水平,低于2024年同期高位水平。一方面美国与多国开展贸易谈判,在关税不确定性背景下,消费需求减弱,下半年集运市场整体运价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中东地缘政治走势尚不明朗,冲突加剧可能导致全球运力周转效率下降、欧洲中东等港口拥堵等情况,短期内推涨整体市场运价。
美国贸易政策走向构成集运市场核心变量。上半年美国关税政策反复调整。当前中美双方经贸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商务部称,中方将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申请,美方将相应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需高度关注美国对华关税动态及其对转口贸易的限制情况。
美国港口征收海运服务费抬高物流成本。美国东部时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公告,公布针对中国航运、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结果,并公布对中国航运企业及中国造船收费标准。
2025年上半年宁波出口集装箱美东航线平均运价4500美元/FEU,美西航线平均运价3140美元/FEU,中国船东和运营商征收费率影响金额约为当前运价的10%—15%,使用中国建造船舶征收费率影响金额约为当前运价的5%—8%。
地缘政治风险演进牵动航线格局。自2023年末爆发的红海危机持续胶着,近期印巴冲突、伊以冲突叠加更令中东地区局势高度紧张,或将成为新的重大扰动点,实质性地延长红海复航预期,同时航运风险陡增将加剧市场情绪波动,短期内战争风险溢价将直接推高海运成本(燃油成本和战争保险)。长期而言,中东油运受限或将制约亚欧地区制造业发展动能,进而潜在地影响亚欧航线贸易总量。
来源:物流时代周刊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海员路97号外运大楼601、604房
电话:020-83040743
020-83705629
传真:020-83040241
邮箱:info@gpss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