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口航运协会

guang zhou gang kou hang yun xie hui

行业资讯

中、美、欧多式联运发展对比
来源:21世纪多式联运 | 作者:21世纪多式联运 | 发布时间: 2025-09-10 | 37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期谈谈中国、美国、欧洲在多式联运方面的异同,重点从经济腹地、贸易模式、发展理念、技术装备、政策支持、主要形式等方面分析。


经济腹地方面


中国经济腹地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内陆腹地与沿海港口的距离相对较短,且长江、珠江等内河航运网络串联起内陆核心经济区,形成“沿海港口—内河航运—内陆腹地”的联动格局。

 

美国经济腹地东西跨度大,东西两岸为主要经济带,中部平原为重要农业和工业腹地,中长距离货物运输需求旺盛,依赖铁路干线连接东西海岸港口与内陆腹地。

 

欧洲经济腹地呈现“小而密”的特点,经济一体化推动形成跨境统一腹地,核心腹地多集中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各腹地间距离短、联系紧密,为短途多式联运提供了天然条件。

 

贸易模式方面


中国以“外向型+内需型”双驱动贸易为主,外贸依赖沿海港口与国际市场对接,中欧班列成为连接亚欧的陆上贸易通道,内贸则依托内河与铁路覆盖中西部产业转移后的货物流动。

 

美国贸易模式呈现“东西双向外向型”特征,西海岸港口主要对接亚太市场,东海岸港口连接欧美市场,内贸货物以农产品、能源、工业制成品的中长距离运输为主。

 

欧洲“区域一体化贸易+全球贸易”结合为特点,区域内贸易占比高,依赖公铁联运实现跨境货物流动,全球贸易则通过鹿特丹、汉堡等枢纽港口与国际市场衔接。

 

发展理念方面


中国近年来秉持“高效衔接、绿色转型”的发展理念,推进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逐步加大对铁路、内河等绿色运输方式的推广,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美国长期以“市场主导、效率优先”为核心,依托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先进的重载铁路技术,优先保障多式联运的运输效率和成本控制。

 

欧洲则以“绿色低碳、一体化协同”为首要目标,将“绿色多式联运”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手段降低运输碳排放,同时强化欧盟范围内的运输规则统一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技术装备方面


中国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处于快速升级阶段,铁路集装箱专用车、大型内河驳船等装备保有量不断增加,但铁路集装箱率、信息化平台协同度仍有提升空间,部分枢纽的自动化装卸设备覆盖率待提高。

 

美国技术装备成熟度高,广泛应用双层集装箱列车、公铁两用挂车等高效装备,建立了覆盖全链条的EDI国际集装箱信息网络,实现货物信息实时追踪。

 

欧洲则以“智能化、环保化”为引领,开发了CargoBeamer公铁联运装卸系统、电动集装箱卡车等先进装备,在枢纽自动化、运输信息化和装备低碳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政策支持方面


中国采取“顶层设计+试点推进”的政策模式,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和枢纽场站建设,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铁路进港、内河航道升级。

 

美国通过立法保障多式联运发展,通过《冰茶法案》《修复美国地面交通(FAST)法案》等,从机制、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以市场化补贴引导企业参与。

 

欧洲“欧盟统筹+成员国协同”的政策体系推进,欧盟先后发布多版交通政策白皮书,提出开放铁路货运市场、加大绿色运输投入等战略,成员国则根据欧盟要求出台配套政策,形成统一的政策推进合力。

 

主要形式方面


中国以海铁联运和公铁联运为核心,海铁联运集中在沿海港口与内陆无水港之间,中欧班列成为海铁联运的重要延伸,公铁联运则主要服务于大宗货物短途集散与干线运输衔接,内河联运在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京杭大运河等发展迅速。

 

美国以海铁联运和传统驼背运输为主要形式,海铁联运以东西海岸港口为起点,通过铁路干线连接内陆腹地,驼背运输曾广泛应用于内贸货物运输,但近年来因效率问题逐步萎缩。

 

欧洲则以公铁联运为绝对主流,依托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络实现跨境货物快速流转,同时内河联运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与公铁联运深度融合,形成“公铁水”三位一体的联运格局。

 

来源:21世纪多式联运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海员路97号外运大楼601、604房


电话:020-83040743

          020-83705629


传真:020-83040241

邮箱:info@gpssa.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