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口航运协会

guang zhou gang kou hang yun xie hui

行业资讯

广州港务局召开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创新举措新闻发布会
来源:广州港务局 | 作者:pmo0701d0 | 发布时间: 2018-07-04 | 2707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州港务局副局长袁越回顾了广州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举措,介绍了下一阶段的建设思路和重点工作。袁越指出,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是我市“三大枢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航运枢纽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发挥先行作用,推动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一是港口生产持续增长,枢纽功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17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037万标箱;完成平行进口整车到港1.4万辆,南沙成为全国平行进口汽车第二大口岸。南沙完成塑料DIT(国际延迟中转)5.6万标箱,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工程塑料集散地,也是全国首个实现DIT业务的口岸。今年以来,港口生产势头良好,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实现9%以上的增长,港口生产增幅在沿海港口中保持前列。二是航线拓展成效突出,全球运输网络不断优化。2018年新增外贸班轮航线5条,其中亚洲方向航线取得新突破。截至5月底,广州港共开通集装箱航线202条,其中外贸航线96条。广州港是我国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港,非洲、地中海航线核心枢纽港。三是发挥自贸区优势,航运枢纽增添新动能。南沙港区跨境电商业务蓬勃发展,形成南沙跨境电商品牌。建立全球质量溯源体系,推动自贸制度向国际规则转变。在聚焦绿色智慧,建设现代化港航经济体系方面。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穿梭巴士”服务网络。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南沙港区三期6个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建成投产,为港航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增添动能。广州港集团下属的公共驳船运输平台——广州港“穿梭巴士”,共开通驳船支线60条。依托“穿梭巴士”支线网络,在肇庆、江门、梧州等地试点推广“WGO水闸”模式,运输经济性和环保性更为突出。二是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提升港航服务能级。广州发展集团成功研发世界上首艘千吨级电动船,发布《内河双电纯电动船电力系统标准》。广州港引航站开发“手掌型”超便携船基引航系统,这是全国第一套投入引航操纵的船基引航靠泊系统,也是全球第一个获得船级社认证的PPU组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勘查与试采的主力单位,已选址南沙港区建设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可燃冰将从广州南沙港区走向千家万户,实现可燃冰能源“从钻台走到灶台”的梦想。珠江游全面推行实名制安检,走在全国同类城市游船项目前列。中远海运特运作为“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先行者,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营运南北极航线的航运企业。三是完善港航服务体系,要素集聚效应明显。全球规模最大的散货运输船队、亚洲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船队的华南区域总部落户广州以及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成立了广州国际航运仲裁院、泛珠三角国际航运创新研究院、广州安特卫普港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机构,设立了广州南沙航运产业基金,发布了珠江航运运价指数,与世界最大航运经纪公司克拉克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港航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广州港全面开放新格局方面。一是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目前,广州港已与世界42个港口建立了友好港合作关系。2017年5月,成功获得2019年(第31届)世界港口大会举办权。成立广州安特卫普港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GAPEC),首创国际港航发展高级研修班。计划自2018年起,面向丝路沿线港口城市和友好港开展国际港航人才培训,打造丝路港口国际港航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争当排头兵。近年来,中远海特运创新发展,全球营销,打造国际顶尖的“特”种船队,成为国际领先的工程物流服务商。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是中国港工行业最早走向海外的设计院,是实践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涉足全球70多个国家。广州港设立美国办事处及欧洲办事处,提升广州港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发挥协调联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方面。一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显“单一窗口”功能特色。广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建成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国际会展、跨境电子商务等16大业务功能,覆盖海关、边检、海事、港务等21个部门业务,广泛服务各类型国际贸易企业。在监管机制、覆盖范围、口岸“三互”、进出口流程全面监管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广州港出海航道水域是我国通航量最大、水上交通事故多发的水域之一。近五年每年通过广州港出海航道的船舶均在约50000艘次以上,运输货物超过8亿吨,堪称“水上高速公路”。为协调各港口科学合理使用广州港出海航道,广州港通讯调度指挥中心对出海航道水域的航道、引航、锚地、通讯调度实行统一管理。创新多部门合作模式,大大提升了应急救援保证能力。

袁越指出,下一阶段的建设思路和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广州港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推进港口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并通过加强规划对接、产业协同,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南沙港区四期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同步提升散杂货码头自动化水平。二是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广州港为龙头,加快推进珠江口内和珠江西岸港口资源整合,打造广州世界级枢纽港区。以港口资源整合为契机,带动区域经济协调、融合发展,助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目标。三是创新现代航运物流体系。加快枢纽港网络建设,积极拓展外贸班轮航线,重点开辟欧美航线,提升广州港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加快港口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内陆港功能,推动多式联运建设。优化公水、海空等多式联运网络。创新航运跨境电商,建设国际汽车物流中心和粮食中转分拨基地,发展冷链物流。四是集聚现代航运服务要素。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产业集聚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航运要素功能集聚区。发展国际邮轮产业,积极开辟邮轮航线。拓展船舶产业链,发展临港船舶产业。完善珠江航运指数体系,构建航运服务共享平台体系。鼓励发展航运创新产业。发展航运法律服务,打造国内一流的国际海事司法基地和航运仲裁中心。五是打造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推动国际合作,积极与国际码头运营商和物流企业合作,参与海外港口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积极实施友好港拓展战略,拓宽友好港间合作领域,支持设立广州港海外办事处,办好2019年(第31届)世界港口大会。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携手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六是塑造特色水上旅游品牌。弘扬南粤航海文化,发展航运文化产业,促进形成有利于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的航运文化环境。丰富“珠江游”水上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水上观光特色旅游品牌。利用城市周边珠江水网自然生态景观,拓展水上特色“慢行”休闲旅游产业。七是构建广州绿色智慧港口组织生态圈。广州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港口和低碳航运建设。落实《广州港航绿色公约》,推动靠港船舶使用低硫燃油,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建设以及港口机械设备节能减排改造,加强港口大气污染防治。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物流业务的融合渗透,围绕打造广州国际航运物流枢纽智慧港口运营智能化、物流供应链协同化、业态创新开放化等三大核心应用,构建广州港智慧港口组织生态圈。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媒体记者前往南沙三期进行现场采访。南沙三期工程技术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南沙三期远程程控技术在港口的应用。南沙四期工程技术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南沙四期准备投入兴建的自动化码头,能够节约人力成本近50%。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海员路97号外运大楼601、604房


电话:020-83040743

          020-83705629


传真:020-83040241

邮箱:info@gpssa.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