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为充分发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提供了基础制度保障。交通运输行业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行业,也是科技引领、数据密集特征日趋突出的行业,破解数据生产力掣肘问题,赋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数据要素驱动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模式变革
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从业人员是交通运输生产的基本要素,数据生产要素的强势引入,带来交通运输生产组织模式、行业治理模式和客货运输服务模式的持续蜕变,传统的线下客货运输管理和服务模式,已经转型发展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模式,数据生产力的崛起,必将引领我国交通运输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
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对外赋能刚刚起步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综合交通运输领域采集了海量的基础设施数据、运输装备数据、客运出行数据、货运物流数据。从价值释放所处阶段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和从业企业利用数据支撑部门业务效率提升的一次价值已基本实现,支撑部门数智决策能力提升的二次价值也初见成效,而打破部门壁垒、对外赋能才刚刚起步,强化一次、二次价值实现,力争三次价值实现取得突破是行业数据价值释放的阶段性要求。
数据流通障碍、质量短板、安全威胁、应用痛点等是打造行业数据生产力面临的痛点、堵点,亟须从数据授权、数据治理、数据赋能、创新研发等方面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
一是分类推进数据授权探索,打通数据流通堵点。
在“三权分置”的制度框架下,分类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授权探索。公共数据方面,依托交通运输公共数据平台,按照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分类推进公共数据管理和服务机构建设,强化数据资源目录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服务、监督保障,以及有条件、有偿或无偿使用等机制建设,让更多单位和团体拥有行业公共数据的持有权、使用权或经营权,优先推进道路运输领域电子证照的联网应用。企业数据方面,聚焦物流和产业供应链管理,鼓励数字化转型较好的行业企业数据赋能上下游合作单位。个人数据方面,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健全基本信息、生物特征信息、出行信息、货运物流信息等的采集、管理授权和使用监管机制,让数据自由、畅通流动。
二是强化各级各类主体协同,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客货运输的流动性带来数据治理的协同性要求,针对行业数据质量短板和安全威胁,应发挥好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优势。数据质量方面,应围绕部省之间、相邻省市之间、政企之间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需求,按照“一数一源一标准”的原则,以“一车一档”“一船一档”“一户一档”“一人一档”等为切入点,强化数据源头治理,优先推动车辆、船舶、企业、从业人员等行业基础性强、共享需求高的数据质量提升。数据安全方面,应聚焦行业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分类分级保护,坚持管理和技术双线推动,打造覆盖数据采集、流通、处理、应用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保护体系,压实多元主体责任,防范重要数据违规出境和个人信息泄露,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
三是丰富管理和应用业务场景,融合释放数据价值。
以部省共建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为依托,不断丰富数字化监管、数字化服务等场景需求,通过数据应用持续推动价值释放。数字化管理方面,以危险货物运输、大件运输、非法营运等跨省监管为牵引,推动数据在部省之间、省际之间的有序流动,持续提升跨区域、全过程数字化协同监管能力,以及基于数据的车辆、船舶非现场执法、精准执法管理能力。数字化服务方面,加快推动“一箱制”、“一单制”、“一票制”等联程联运服务,加快推广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申请不跑腿,审批不用人”的无人工干预全自动审批服务模式应用,通过数据在客货运输服务、政务服务场景的自由流动,增强公众服务体验。
四是瞄准设施装备创新研发,推进数据引领的智能化。
交通运输行业是创新实践最为活跃的领域,瞄准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创新研发,推进数据引领的智能化。一流设施方面,加强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智慧船闸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设施数字化建造、数字化感知、数字化管养等创新研发能力。一流装备方面,加快推进无人驾驶车辆高精度地图、导航定位、机器视觉,以及无人驾驶船舶全息场景图、船岸协同、船脸识别等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提升装备数字化感知和智能化运行控制能力,持续推动无人驾驶出租车和公交车商业化运营、推进高速公路全封闭路段货车编队运行、大力推动港口码头自动化装卸和无人集卡应用等,让数据“燃料”价值充分释放。
转发自:交通规划研究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李琳琳 徐洪磊 徐志远